免费下载报告

我们会严格保密您的个人信息,并承诺只作为与我们联络所用

    佩信观澜 | 双擎共振:员工体验EAP迭代 + AI 终端赋能,激活零售人效增长

    2025年11月20日

    只有内生性增长的企业,才能把利润真正装进口袋。

    2025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5%,增速显著放缓。这一数字背后,是消费结构的深刻变迁——“M型社会”日益清晰,消费者行为日趋理性,对价格、体验与响应速度提出三重高要求。与此同时,连锁零售企业正深陷“人效下滑、人力成本攀升、基层员工高流失”的三重困境。

    据佩信集团调研,2023—2024年间,连锁零售行业人事费用率已从2019年的9.5%飙升至13.6%,而人均毛利却下降14%,人效更缩水超两成。面对这一结构性挑战,零售企业亟需一场从“养人”到“用人”的战略转型。

    真正的破局之道,并非简单压缩人力成本,而是通过多元用工、流程再造与精准关怀的系统性设计在控制总成本的同时提升组织韧性与客户价值。本文将从趋势洞察、策略框架与衡量体系三个维度,为零售企业提供一条兼顾效率与温度的人力资本重构路径。

    过去,灵活用工常被视为应对短期人力缺口的“救火工具”。但在当前零售业态中,业务波峰波谷明显、岗位技能差异巨大,单一雇佣模式已无法匹配动态运营需求。越来越多领先企业转向“核心员工+灵活用工+外包服务”的混合模型——这不仅是成本优化手段,更是组织敏捷性的底层支撑。

    关键在于:灵活用工必须建立在岗位价值精细拆解的基础上。标准化、低交互、可模块化的岗位(如普通店员、后勤维护、理货分拣、基础收银)天然适合小时工(或第三方外包);而高互动、强品牌代表性的岗位(如门店经理、商品采购管理)则需保留为正式编制,并辅以系统化培训与激励机制。

    然而,许多企业在推行灵活用工时遭遇“水土不服”,根源在于忽视了流程前提。佩信集团明确指出:“没有流程再造的灵活用工,只是临时救火。”企业必须首先实现作业标准化,剔除冗余动作,再借助智能排班系统、DHR平台等数字化工具,实现人力投入的分钟级调度。某连锁超市将生鲜加工与订单分拣模块化后引入众包平台,成功将淡季人力闲置率降低35%。可见,灵活用工的有效落地,本质是一场以流程精益化为前提的运营革命。

    在人力成本高企的现实下,不少管理者陷入“关怀即烧钱”的误区。但佩信2025年调研揭示了一线员工的真实诉求:收入可预期、工作被尊重、成长有路径。这三大要素中,仅有“收入”直接关联现金支出,而“尊重”与“成长”更多依赖管理设计与组织文化。

    真正的员工帮助计划EAP(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是将有限资源投向“高感知、低成本”的举措。基于此,我们提出四大平衡策略:

    1. 差异化激励:按岗施策,避免“一刀切”

    销售型岗位偏好“多劳多得”,可采用“低底薪+高提成+裂变奖励”;服务型岗位更重稳定性,宜保障合理底薪+团队绩效奖;专家型岗位则重视专业认可,可通过技能认证分级定薪。某案例显示,在总薪酬包不变的前提下,差异化激励使人效提升10%–15%。

    2. 流程精益化:减冗员不减体验

    通过自助收银、智能库存系统减少重复劳动;将后台作业外包,释放正式员工专注客户服务;利用AI排班按半小时粒度匹配客流与人力。某连锁超市实践表明,“全职员工负责客户互动+小时工处理后台作业”模式下,人力成本降10%,顾客满意度反升5%。

    3. 发展性关怀:以培训替代高薪留人

    Z世代员工更看重“成长感”。与其被动加薪挽留,不如主动赋能:建立“数字导购”“社群运营”等新技能培训体系,设计清晰的职业晋升路径(如店员→高级导购→店长→区域导师),并推行“师徒制”让资深员工通过带教获得额外收益。此举既提升留存率,又为企业储备复合型人才。

    4. 弹性福利:让员工“自选关怀”

    统一福利易造成资源错配。可试点积分制福利平台(员工用服务积分兑换体检、课程、假期)、弹性工时(允许调休或远程处理行政事务)、以及低成本高感知的心理健康支持(如EAP热线)。这些举措成本可控,却能显著提升员工自主性与归属感。

    尤为重要的是,所有策略必须建立在合规底线之上。部分企业为控本采取“劳务协议替代劳动合同”“社保按最低基数缴纳”等做法,看似节省,实则埋下劳动仲裁、融资障碍与信任崩塌等隐性风险。建议通过人力资源外包(HRO)或平台众包,在合法框架内转移非核心岗位的雇主责任。

    真正的平衡不是在“多花钱关怀”和“少花钱控本”之间折中,而是通过战略性投入实现协同增效:更低的总人力成本、更高的员工生产力、更强的客户满意度。因此,衡量标准必须从单一成本指标转向多维ROI评估。

    我们建议构建三大维度的关键指标体系:

    成本有效性:关注人事费用率(合理区间10%–14%)、人均毛利(同比提升为佳)、招聘成本占比(<5%为优)及灵活用工占比(20%–40%较合理)。若人事费用率下降但人均毛利同步提升,说明优化有效;若两者同降,则属“伪节约”。

    员工体验与稳定性:监测基层员工年流失率(<20%为优)、内部晋升率(>60%为佳)、员工净推荐值(eNPS >30为优秀)及培训投入回报率(>3:1为优)。这些指标共同反映关怀是否真正触达员工核心需求。

    业务与客户影响:追踪单店人效增长率、顾客满意度(CSAT/NPS)、服务差错率及私域活跃度(如导购发起的社群活动频次)。某茶饮品牌推行“师徒激励+弹性排班”后,店员流失率从32%降至18%,单店GMV提升9%,印证了关怀与业绩的正相关性。

    企业可进一步引入平衡计分卡,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视角联动审视,避免陷入“只看成本”或“只讲情怀”的片面决策。

    关怀是成本,更是投资

    在存量竞争时代,一线员工是离客户最近的品牌代言人。真正可持续的成本控制,不是压缩对人的投入,而是通过精准关怀、流程优化与技术赋能,让每一分人力支出都转化为更高的客户价值与组织韧性。

    未来的零售竞争,不仅是商品与流量的竞争,更是人才生态与组织能力的竞争。企业需摒弃“人力是成本中心”的旧思维,转向“合规为基、灵活为翼、关怀为魂”的新型用工体系。唯有让员工被看见、被尊重、被赋能,企业才能在不确定的时代,锻造出最确定的竞争力——因为,只有内生性增长的企业,才能把利润真正装进口袋。

    以下为报告正文节选

    上一篇 没有了